•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川北第一庄---丁氏庄园
    2010-03-09 19:13:12 923
  • 收藏
  • 管理

    8.jpg

        朱德旧居李家湾碉楼被客学专家及钟情于客学的有识之士称为“寂寞的碉楼”。作为仪陇客家民居的代表作――丁家地主庄园,因其在仪陇稀有而又保存完整,堪称客家民俗博物馆,我们不妨在保护文化遗产之际,称其为“最后的孤独”。

        之所以称其为“最后的孤独”,是因为这样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客家民居、特别是仪陇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数,不复有二。

        丁家庄园位于朱德诞生地西南半公里的轿顶山下,与朱德父母故居背向而居。它是清末民初丁氏后裔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弟兄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的、规模宏大、闻名川北的地主庄园,在民国时期,号称“川北第一庄”。

        如前所述,公元1671年(清康熙10年),丁姓第九代祖母刘氏率四个儿子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移居四川重庆府合川县。公元1724年(清代雍正2年),丁姓十代祖丁尚德率丁达全等四个儿子移仪陇县新丰里(现马鞍场)轿顶山下居住。几年后,又在县南柳垭石笋河一带的李基山、凉水井(置买了大片田地。1740年(乾隆5年),丁氏兄弟因家口众多而分家,其他三兄弟分别居于李基山、凉水井。而丁达全则稳居于马鞍轿顶山下,为求生存,他率四个儿子卧薪尝胆,艰苦创业,在荆棘丛生、藤萝密布的荒山中砍出了明代遗屋三处,稍加修整,作为住房。又将屋周大片荒山进行开垦,筑田造地。将不能开垦的荒山留作放牧和林地使用。所开垦的荒地除主要用于种粮外,相当一部分土地用于栽植桑树,养蚕抽丝,产量逐年累增。到了清朝末年,每年可缫五把丝,每把重一百两,丁达全不辞劳苦,将生丝运到顺庆府出售,收入颇丰。与此同时,丁家利用坡地和荫蔽的土地,大量种植土著人不屑于种的苎麻,所收获的苎麻每年都要请几十人背到顺庆府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初的勤奋完成了对穷困进行奴役与盘剥的原始积累,靠艰苦奋斗与豪强掠夺而富裕起来的丁家和当时具有代表意义的封建王朝一样,永远也无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辨证法圈。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外无力御侮,内官僚弄权,西方列强粗暴侵入,掳掠烧杀、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中国的国土屡遭践踏,百孔千疮。一张令人感到耻辱的中华版图,印证着孙中山先生笔下那段令人揪心的文字:“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在广大农村,灾荒连年,土地歉收,饿孚遍野,饥寒交迫,打家劫舍、暗偷明抢、抢吃大户之风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形下,家庭条件较好的富户,都绞尽脑汁地想千方、设百计保全自己的既得财富。作为一方豪绅,丁家自不例外,先是联络了当地的几户富绅组织联防,后来又瞄准了琳琅山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首先在琳琅山顶上修建起房屋20多间,建起了花园和室内花厅,植奇花异木,造亭台、水榭,垒石桥、假山,人称丁家花园。然后又利用琳琅山坡陡山高的地形地貌,在进出琳琅山的五个山垭口构筑了五道坚固的寨门,每道寨门都有3至5支步枪把守,寨内豢养家丁30人众。寨门上书“琳琅寨”、“安乐窝”,寨门两侧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天外云峰新壁垒”;

       下联为“山巅武曲化干戈”。

        寓意明唿,“新壁垒”可以“化干戈”,是得意,更是祝福。

        修造完工后,丁家将家中的金银珠宝等一应贵重物品,送到山上保存,人丁也居山而住,俨然山大王一般。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山寨虽好,终不及山下方便,丁家100多口人吃的、用的都要从山下搬运;收租收佃,上下山寨都不方便,尤其是天旱年景连吃水也要从山下往山上挑,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生存资本。一向精于算计的丁家在琳琅山的花园里住了不到三年,便开始策划在山下建一个比山寨更为坚固、安全、方便的家庭堡垒。

       公元1906年(清光绪32年),富甲一方的丁邱南、丁邱玉苦心孤诣,背向轿顶山择一吉利地势作为宅址,高薪延请在马鞍远近闻名的石匠潘海山、在蓬安享誉一方的兰姓木匠,在永乐龙凤场赫赫有名的刘姓土匠,历时旬月,几易其稿,共同策划设计出一个四合院。丁邱南负责上房和横房施工督造,丁邱玉负责第二阶段的厢房、防卫设施与装修施工督造。

       从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到公元1923年(民国十一年),房屋的修建工程基本告一段落。不待喘息,丁家又挥金如土,用了3年的时间对豪宅进行装修,到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整修大院前后用了近18年时间,历时两个朝代,方才全部竣工。

       整个大院第一阶段建房72间,第二阶段建房36间,总共108间,按丁家的说法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丁家有一百单八房,住在这房里,同样个个是好汉”,这种建筑思想多少也印证了客家人骨子里崇尚忠义的中原遗风。房屋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有门120道,有楼上楼下两层,楼与楼之间有走廊和门庭相通,庄园的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即出人意料、变化无常,又中轴分明,讲求对称,很能引动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的意境。楼上与楼下有拙朴厚重的木质扶梯相连,左侧后面紧接防卫庄园的碉楼。碉楼的左前方松树林中,因修房取土,形成一个大坑,丁家借势修筑了一口长50多米,宽30来米的荷花塘,既是陪衬风景,也作防火之用,体现了客家人的重实用与不务虚。在接近1000平方米的院坝边沿,用标准划一的石条砌成了1米高、呈半圆形的垣墙,垣墙内遍植梨、桃、李等果树和梅、竹、兰等花草,使这座深藏在轿顶山下绿荫丛中的庄园充分体现了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并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建筑思想,实现了山水与建筑融合与互补,因而显得豪华、别致而壮观。

       丁家庄园的房屋基础结构坚固,用料考究。建房时前后共开凿了两个石科,均因石质太软而废弃,石匠潘海山踏破铁鞋,在丁家屋基右前方150米开外选到一处石色纯白、石质坚硬、组织细密的罕见石科,精工开凿,裁成长8尺、宽1.5尺、高3尺的条石,用土制绞车拉来用作庄园基石。筑墙的墙夹板由通常的0、8尺宽改成了1、2尺,墙体原料选用了本地最好的红色粘土,其中大量掺杂了河沙、石灰、瓦砾、柏木板,并辅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加粘性和墙体硬度。建筑时,每天只筑一板高的墙体,筑好后在墙体上任意掏几个小洞,灌上水,等翌日清晨查看,如果滴水不漏,再筑第二板墙体,如果有渗漏现象,立即扒掉重筑,可谓精益求精。

       作为土木结构的民居,丁家庄园的木材用料均选伐自于琳琅山上的楠、柏之木,内花园四周共有庭柱12根,直径均在0、5米以上,比变通楼房的庭柱大一倍,房内所有檩挂都是双的,房柱、檩挂均用刨子刨过,砂子砂过。笔直端正、光洁如洗。二楼的楼板均是厚约10厘米、宽约50厘米的柏木板,拼接工艺如船甲板,隔音功能强,尘埃不漏。

       丁家庄园设计完美,做工精细;座南朝北,气宇轩昂;祖堂在上,上下厅堂,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为了整个庄园的采光,共设计建造了一大两小三个四合院,居中的大四合院里有一个内花园,大四合院两边各有一个对称的小四合院,也叫天井,每个天井内都设计了前后相通的石桥,两个天井的后面与上房和厨房相连的地方,各修筑了一个可屯水30多担的用整石凿成的长方形水缸,此缸用途有三:平时屯水防火,旱时屯水赈灾,长形的缸体外辅装饰,代替作上房门外的走廊的栏杆,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实用性的特点。三个四合院内,均铺有上下相连的石板路,靠横房的两边,各建有一个长方形石砌花台,一边植菊花,一边种水仙,园中植梅花、牡丹,大四合院两边的拐角处,又各建一个花台,全部栽兰。祖堂的后壁居中处,立着一个宽8尺、高2丈的木雕神龛,高高在上,两边的厅壁挂有四块周边浮雕金龙的大匾,分别为“凤梧鹤松”、“为善为乐”、“屋身并润”、“身润琳琅”,大门的门楣上巨匾高悬,上书“耕读传家”。这些匾都是当时的仪陇县内高官所赠,堪称文物珍品,可惜均悉数毁于“十年浩劫”。

       庄园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与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从院落到房屋,无不匠心独运,技压群芳。让你感到既宽敞博大,又曲径通幽,尤其是登上二楼凝眸四顾,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使人舒展清心。房层的小巧处静若处子,玉琢翠妆,给人美的暇想;高大处莽如壮汉,雄阔坚强,给人力的感召。环肥燕瘦,各领风骚。充分体现了客家民居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庭院深深深几许”,对于丁家来讲,丁家庄园是一个大世界。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只有一道大门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大门坚固雄浑,开则有吞吐万象之势;闭则有锁钥万夫之强。为了防卫需要,丁家在二楼外墙上均设有射击孔,可以用步枪对外射击。左后紧挨房屋修建一个碉楼,海内外客学专家习惯称其为“单碉”或“寂寞的碉楼”。楼上可安放4门大炮,防卫房屋四周。在院落的垣墙外10米开外,沿墙挖了道长60多米、宽约10米、水深一丈以上的“护城河”。整个庄园配置了松树炮两门,贯子炮两门,步枪30支,威力比步枪大、由两人抬起来操作的抬枪4支,刀矛150多把。配备常年守夜家相30多人。公元1942年(民国30年)前后,长期啸聚于仪陇和巴中交界处大巴山麓的、以彭良栋为首的100多土匪和以屈新民为首的近百人的土匪,瞄上了丁家,在琳琅山麓和轿顶山昼伏夜潜三月之久,运用各种手段多次侦探,玩尽“司刀令牌”,终因不能摸清丁家内情,而未敢轻易动手。

       石料的地上部分,全部四棱上线、精工细磨,如玻似镜,表面光洁度如大理石一般。楼、阁走廊更是雕栏玉砌,淡抹浓妆。门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使丁家庄园宛若一个客家民俗博物馆。

       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美仑美奂……对于当年的丁家庄园而言,绝不是溢美之词。

       院中随处可见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见证了仪陇客家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圆雕滑润丰满,浮雕行云流水,透雕玲珑剔透。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雕刻图案纹样,把主人的思想寄托全部融汇其中,造成一个理想氛围,以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教化他人、制约后人。

        庄园大门的门柱石雕,两个石匠整整刻了三个多月。庄园内的12道石门,均成半月型拱门,门额枋全都雕有花鸟图案,菊花牡丹、瑞云翩翩,或“喜鹊闹梅”、或“牡丹富贵”、或“鸳鸯藕荷”、或“百鸟朝凤”,极尽彰显宝贵喜庆,暗寓吉祥如意之能事。每个石门均有额题,均有对联,联挂皆为蝙蝠图案,但12道门上的联挂蝙蝠每组各成一形,无一相似或雷同,对联皆为阴刻,显得十分典雅,可惜的是内容全都毁于“十年浩劫”,今天我们一般人还能依稀可见“福随德至”、“桂蕊流香”之类的风流倜傥。

       2003年仲冬,在仪陇文物界学有大成的县文体局副局长林品强先生经过艰苦考证,终使大部份对联内容重见天日:

    庄园正大门:

      “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

       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

       匾额:“耕读传家”。

    庄园中堂:



       “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

       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亨”。

    中院东厢中门:

       “邑得琳琅清飚屋身并润;

       笑看松柏瑞霭仁知俱生”。

    横批:“克全天命”。

    中院西厢上门:

       “家传刻木垂千古;

       瑞气生松统六卿”。

    横批:“玉洁风清”。

    中院西厢中门:

       “睹山水容光得心寓海;

       见古人面目读礼学诗”。

    横批:“庆衍兰门”。

    西院西门:

       “四面清风除俗垢;

       一庭紫气育雅芳”。

    横批:“福随德至”。

    东院东门:

       “两条正路为耕读;

       一脉祖传曰俭勤”。

    横批:“桂蕊流香”。

       丁氏庄园的建筑就其本体属性而言,是融实用坚固与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体现了主人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使理想与现实、审美与实用、娱乐与教化诸关系,在起居生活中得到确立和实现。

       丁家庄园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建筑中的额、枋、柱、廊部分,既是造型装饰的重点,也是仪陇客家人审美观的物化,展示了仪陇客家的木雕艺术风格的成熟。庄园的挑肩梁头及坐斗均外饰以雀替,镂刻有瑞云、荷花、牡丹、仙兽、花瓶等,造型如凤凰展翅,一飞冲天。木柱两边的雀替,除装饰之外,还是分担负荷的构件,古色古香之气十足。将人们引向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境界。

        丁家庄园大小窗户共计70来眼,圆形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简繁有序,稳重古朴,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窗饰均分为三层,内层为窗门中层为防盗木柱,外层为窗雕。可惜木质不存损坏十分严重,唯有雕楼下的两眼窗雕保存尚好。内堂12个外窗均是雕花窗格,“五福捧寿”、“寿鹤延年”等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心理;“缠枝葫芦”、“多子石榴”寄托了人丁兴旺的愿望;而“松梅竹”则表现了岁寒三友的清气,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一言以蔽之,丁家庄园所彰显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上一页:千人“客家宴”怀念那年朱老总回家乡 下一页:明日:千人客家宴将在丁氏庄园开席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