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客家精英郑大清
    2008-09-27 21:44:50 773
  • 收藏
  • 管理

     

    客家精英郑大清


     

     

     

    来源:南充日报

    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到创业之星,再到慈善爱心企业家、全国成长企业百强冠军,郑大清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艰辛和奇迹。他以过人的胆识与超凡的梦想,创造出一个个西部神话,成为仪陇人,特别是仪陇客家人引以自豪的楷模。作为客家人,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农家儿子,他的创业之旅折射出坚韧刻苦、勤勉好学、爱国爱家的客家精神。
    坎坷――事业崛起的基石
      据史料考证,郑大清系民族英雄郑成功后裔,其先祖于康熙三十二年自粤东临川迁至仪陇县南阳里李家沟三吊石、店子湾(现仪陇县乐兴、周河、丁字桥一带)。因交通不畅等原因,贫困始终困扰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7个兄弟姐妹的郑大清一家也不例外。
      1977年,郑大清走上从军道路。退伍后,他在家乡的建筑工地上调沙灰、砌砖头、扳钢筋,打工糊口。1985年,郑大清怀揣着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到的70元钱路费只身前往新疆,踏上了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到乌鲁木齐时,郑大清的全部家当只剩下12分钱和一床在部队用过的旧棉被。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水磨沟的地方当小工头的同乡,在工地当上工班长,每天能挣5块钱,一年下来,挣了近2000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个让人羡慕的数目。第二年,觉得有做头的郑大清回到家乡召集了40多个农民工到新疆,并从别人手里转包了一些小工程。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交工时包工头却携带工程款逃跑了,几十个工人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强忍着愤怒的郑大清对工人们说:我郑大清这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要还清欠你们的一分一厘。
      这年年底,郑大清没回老家与家人团聚,靠一位朋友给的5元钱,他在繁华的乌鲁木齐度过了近10天。遭受欺骗、饥寒交迫和鄙视,这一切不但没有摧垮郑大清的意志,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执著,并不辞劳苦地了解信息,探求行情,结交朋友,寻找机会。
      1987年,郑大清与新疆制胶厂签订了13万元的厂房维修合同。后来,他又接了几个小工程。那年年底清盘的时候,郑大清惊喜发现:除去各种债务,自己竟然有了5万元的存款。也正是这些钱,使郑大清这个农村青年开始融入到了城市的生活中,到1989年,郑大清完全在乌鲁木齐站稳了脚跟,个人资产也超过了70万元。
    诚信――人生最大的财富
      1990年下半年,郑大清花20万元在乌鲁木齐市闹市区租了一间大型地下室,装修之后,他开办了一家商场。并在乌鲁木齐市东郊投资开办了两个煤矿。
        接下来的两年,煤矿和商场为郑大清带来了滚滚财源。但是,摊子的铺大,带给郑大清的是管理和决策上的大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不足,决策失误等接踵而来,1994年,两家煤矿相继倒闭;1995年初,商场也关闭。仿佛就在一夜之间,郑大清从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一个不但身无分文,还倒欠他人几十万元债务的穷光蛋。
        面壁思过之后,郑大清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用借来的100多万元在乌鲁木齐的大西门地段创办了第一家企业――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创立成了郑大清走向成熟的里程碑。1998年,他又投资2亿多元建设东方100商厦。但因资金严重不足,公司员工和建筑工人的工资长时间都不能正常发放,员工的情绪有了波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保证工程按时完工,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他每天深入工地和工人们拉家常、问寒问暖,给大家分析眼前困难,展望公司美好前景。他以诚心和真情打动每一位员工,使大家不仅原谅了他,还有不少人把自己家里的钱借给了公司。就这样,一座3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大厦当年实现了开业,整座大厦从开工建设到正式营业仅用了9个月时间,被商界称为西北地区的奇迹
      诚信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郑大清的这一人生感悟也揭示出了天地集团迅速成长的奥秘,正是他始终以诚信面对他人,在最困难的时刻郑大清赢得社会的支持。近年来,郑大清的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在酒店、农业、电信、生产加工、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拥有15家全资子公司,资产达20多亿元。
    爱心――永远的精神家园
      郑大清富了,他不但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更没有忘记回报社会。
      200110月,他带着全家回到仪陇祭祀母亲。看着自家门前曾将两个同伴的生命吞噬的小河上仍没有建桥时,心情非常沉重。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支持家乡的建设,他当即决定捐巨资,为仪陇修建75座能通车的公路桥,并取名为慈母桥
       
    近几年来,郑大清还为仪陇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并设立了教育基金,用来奖励家乡的优秀学生和救助特困生。同时,他还解决了家乡1000多人到他的公司里就业。郑大清说: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我没有理由不为家乡的建设出力。
      郑大清常常感慨于自己小时候,因家里穷,没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命运;他更感慨于自己深爱的母亲因家境贫寒,无钱治病,而过早地离开人世的悲惨境遇。因此,他认为,支持教育、医疗事业、帮助特困人群,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次,他在得知新疆一贫困山区有年仅10岁的孩子患上了骨结核病无钱医治时,他毅然捐资10万元,使孩子得以康复。
        2007
    年,他在家乡丁字桥镇设立爱心基金,为该镇220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50元至200元的养老金。2007年,乐善好施的郑大清在中国慈善榜全国爱心企业家的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田越)



    上一页:仪陇发现清代“豪华”古墓群 下一页:“三乡文化” 异彩纷呈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