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罗中和(Britton Roney):“微笑拉近我和中国的距离”(图)
    2010-12-30 10:34:45 232
  • 收藏
  • 管理

    罗中和(左)和中国志愿者在一起。

        26岁的美国义工罗中和(Britton Roney),1.9米的高个子,有一双深蓝色眼睛,一开口就是“做得不够、不敢当”之类的中国式语言。

        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的工作间里,他像平时一样忙着打电话、发邮件,寻找潜在的捐赠者与合作者。“已经联系好了,年底会有国际顶尖的眼科专家来北京。”他笑道。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像罗中和这样的洋义工活跃在中国的慈善机构中,辗转于中国的都市或者穷乡僻壤,用他们真诚的微笑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为中外慈善事业架起桥梁。

    担任志愿者受益匪浅

        罗中和来自美国犹他州,从2010年2月开始义务在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担任项目经理,主要工作是管理基金会的国际函件,到过桂林、韶关、沈阳和上海。

        今年5月,罗中和跟随健康快车第一次来到广东韶关乡下,帮助当地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说:“看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重见光明,心里是幸福的,虽然我起的作用非常小,但能参与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作为一个志愿者,特别是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受益最多的其实是志愿者自己,我们获得了很多机会去了解更多的人,并在完成这项工作时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今年23岁的埃文?昆拜伦(Evan Komblun)自2009年春天从哈佛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

        在北京大学教了一年历史后,当年秋天埃文开始跟随美国小额贷款组织“Wokai(我开)”的区域合作组织四川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从事志愿者工作。在那里,他和同事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全世界的捐款者与中国的小额信贷借款者联系在一起,并帮助这些借款者走出贫困并最终自力更生。除了协会日常工作外,他奔波在大大小小的村落,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我开”网站上发表,以便使更多的美国捐赠者了解中国更多的农村。

    期待感受中国魅力

        来自美国的卡特里娜?瑞斯特(Katrina Rust),小时候受到家庭的熏陶参与慈善活动。从2010年3月开始一直参加“牵手上海”,义务教当地一些残疾人英语。“中国是一个对我来说充满兴趣和挑战的地方。我之前从没想过我会在这生活。”大学时她受到一位香港同学邀请到中国旅行3周,“我被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所有让它在今天常位于新闻头条的原因给迷住了。”

        罗中和也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我之前觉得中国很神秘,初次接触中国文化是2003年在台湾做义工的时候,那时第一次沿着中国的街道骑着脚踏车,到过很多寺庙和街铺,呼吸到很不一样的空气,我意识到这里和我的家乡不一样,是很不同的地方。”

        罗中和与中国渊源颇深,在大学时主修中文,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攻读理科硕士时研究的课题则是中国比较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外国人应该去试着努力来了解中国。”

    希望与中国志愿者合作

        越来越多外国人远渡重洋来中国做志愿者,与中国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等障碍,埃文表示:“有时候因为我是外国人,人们把我当孩子对待,每次我出去的时候他们都告诉我很多没有必要的安全建议。”但大多数时候洋义工与中国志愿者合作愉快,并期待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有更深入的接触。

        “我的中国朋友和很多美国朋友之间并没有那么不同,他们对全球事务非常熟悉并且渴望了解其他人和文化。”埃文在中国做志愿者过程中结识了很多中国青年,他认为:“如果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文化差异熟悉并彼此尊重,那么我们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是有可能的。”

        “如果我能更好地交流,我能做的会更多。我正在努力学习克服这个困难。”与很多洋义工一样,卡特里娜坦陈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汉语,幸而一位中国大学生的合作为她减轻很大压力。

        接受采访时,罗中和在中国的工作已接近尾声,他说:“即使你觉得你不能用中文很好地表达你自己,但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竟然可以用一个微笑来沟通,微笑拉近了我和中国的距离。”



    上一页:南充参选“四川最美街道” 下一页:一场小纠纷牵出摩托车盗窃团伙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