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仪陇农民诗人-唐以洪:那一抹硬汉柔情
    2010-07-08 10:23:42 1043
  • 收藏
  • 管理

    4b2846c8h89ee142b5121&690.jpg

    唐以洪的个人资料
    单位: 奥康公司 职务: 职员 现居: 浙江 - 杭州 所在行业: 耐用消费品(服装服饰/纺织/家具/家电) 直接关系人: 0人 所有可联络关系人 个人主页: http://www.chinavalue.net/229262/Default.aspx 详细介绍: 四川仪陇人,打工。作品散见《广西文学》《佛山文艺》《江们文艺》《绿风》诗刊《当代小说》《作家林》《四川工人日报《四川经济报》《国防报》《南宁日报》《柳州日报》《诗词报》《浙江联宜报》《南叶》《燕赵诗刊》《森林文学》《玉垒》《蓝铃》打工妹《打工族》《丹荔》……等刊物。著有诗集《相信季节》现供职于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奥康集团。
    通联: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989号万马集团转 奥康公司 唐以洪310011
    邮箱tyhinaokang@yahoo.com.cn
    职业经历
    职员 奥康公司
     

        他的诗作,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异乡漂泊的孤独、生活的艰辛以及对亲人的思念……那些渗透着汗水和泪水的文字,总有一种别样的力量打动我们。那是发自底层最真实的声音,那也可以被看成脱离土地的农民在陌生的工业城市低吟。
        10多年来,他辗转全国各地打工,直到夫妻双双留在奥康。如今,人老了,手中的茧越结越厚,诗作也频频现身《诗刊》、《星星》、《打工族》、《北京文学》等刊物。他是2010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他加入宁波作协,他在新浪网上开设的个人博客访问量已达近60000人次。他就是在奥康度过7个春秋,正声名鹊起的打工诗人――唐以洪。
      

        不够格的丈夫和父亲、脱离土地的伪农民、普通的打工者、优秀的打工诗人,让唐以洪在这四个不同角色里挑选一个自己最在意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那个他做得最不出色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雕刻出一道道硬朗的神情,那心底最柔软的情愫,他仍然留给了自己的妻子和一对儿女。
      游子难舍文学梦
      “父亲出门的时候,一双布鞋在一条泥泞的土路上,‘扑哧扑哧’地叹息着,他肩上胀鼓鼓的蛇皮袋子,只装着,一个愿望――让我多读几年书,不再和他一样,一步一滑地走在泥泞里。我出门的时候,肩上也扛着胀鼓鼓的,蛇皮袋子,装的也是同一个愿望,两代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在,同一条路上。”1993年,高中还没有毕业的四川仪陇人唐以洪,由于家境贫穷,不得不舍弃继续求学的梦想,踏上了漫漫打工路。一首《两代人走在同一条路上》小诗是他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和许多没有技能的农民工一样,刚开始外出打工的唐以洪,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做搬运、拌混凝土,干着最脏、最累的体力活。
      “住的是日不遮雨夜不避风的工棚,一天还只能吃上一顿饭。”唐以洪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出门到广东东莞,跟随仪陇一个建筑老板去打工,就遭遇企业中途缺资,不得不另谋生路。在只身前往番禺找熟人时,由于人生地不熟,又没有钱,还在大桥下呆了一个晚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地,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却又结不到工钱。他了解到当时在石矶镇有一外商投资的鞋厂,就试着给老板写了一封信。那老板见他还有点文采,虽然工厂不需进人,还是破格把他录用了。在这里,唐以洪从普工干起,每月能够领到300多元的工资。
      “下一站是广州,下一站是深圳,下一站是东莞,下一站是上海,下一站是北京;下一站是工地,下一站是流水线……我一直奔波在站台上,张望着一个又一个下一站,它们那么的远,那么的抽象,和陌生;虽然我一次又一次用幻想和它们亲近,虽然我一直向着它们不停地招手,但无论怎样挥动手臂,和微笑;我都像一个与幸福和未来告别的人。”也许是命运作弄人,唐以洪连这微薄的工资还没有拿稳当,又因为鞋厂的经营问题遭受重创,成批的货发不出去,工人的工资拖着发不出来,而家中年迈的父母还等着儿子寄钱回家。唐以洪的打工之路成了没完没了的《下一站》。
      2004年,唐以洪辗转来到浙江温州,经朋友介绍进了奥康制鞋厂,从流水线到技术工,从技术工到管理岗,他的工作渐渐稳定下来,而工资也一年一年递增。
      “他每天白天忙着修补鞋子,晚上就去附近的网吧写诗!”当时的搭档小李和唐以洪一起共事了两年多,他对唐以洪的爱好早就习以为常了。“由于住的是集体宿舍,他怕影响工友休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7点到11点,他肯定在网吧写诗。”
    他还经常在奥康的报刊上发表文字作品,也不忘对公司的销售活动进行报道,他曾经发表在《奥康报》上的 “宁波夏季凉鞋销售PK大赛”新闻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灵感源自琐碎
      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曾经说过:“真正好的素描,好的文体,就是那些我们想不到去赞美的素描和文体,因为我们完全为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吸引……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读唐以洪的诗,深刻在体会到他正是行走在这条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的路上。 
      打开唐以洪的新浪博客,里面有描述他在异乡多层面的打工生活,如《所谓的异乡》、《今天是母亲节》、《广告牌上的女人》等400多篇诗歌相继在《星星诗刊》、《打工族》、《佛山文艺》等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读罢《在异乡吃年夜饭》:“想起娘,我在上席搭了一双筷子,想起爹,我往桌上放了一个酒杯,想起老婆和弟弟,我看了看桌子的两旁,想起小儿的时候,我把身体往侧边让了让……大年三十的夜晚,我的亲人全都来到了异乡。”诗作短小,语言明快,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社会鞭打力;把他在异乡打工身心的漂泊、生存的无奈和生活的无助表达得如此集中,且酣畅淋漓,令人赞叹,不觉潸然泪下。
    在他的诗歌中,总有一些他日常工作接触的但让人过目难忘的琐碎事物,如蚂蚁、麻雀、鸭、粽子、螺丝、陀螺。他博客最新的一首诗是《今天,我能快乐吗》,通过将节日祝福短信与被死死包裹的粽子放到一起联想,感慨成千上万的打工者的命运的粽子依然像一个谜语,被严严实实地包着,一句“节日快乐”陡然显得那么空洞无力。
    所有这些意象和作者的生存境遇是如此相似,朴实而又辛劳,卑微而又坚强,贫穷而又善良。他像祖辈们精心侍弄自家的庄稼一样,在夜深人静时满怀深情地侍弄着它们,倾诉着自己的打工命运和人生五味。
      家是写不完的诗
      人生最难割舍的是亲情和乡情。“往返于你我之间,我是那艘从宁波开往舟山,又按时返回,载着万吨疲惫的船……这些年,我们在异乡流浪,我们的爱情也在流浪……因为生存,我们是被生活,和时间暂时分开的两片海岸。”候鸟似的夫妻分居的煎熬过程和双方饱尝的相思之苦,是打工群体中的普遍社会现象。2007年,唐以洪被公司从温州派到宁波做售后服务,他和老婆两地分居了。
      因为白天忙碌惯了,寂静夜晚反而让唐以洪无所适从,加上繁华的都市和贫穷的家境,在他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人的时候,他忍不住想家,想自己的未来,从小喜欢文学的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以日记、小说、诗歌等形式,记录自己和身边千万个打工者卑微的故事。有时,很多工友也会请他帮忙写信、读信,大家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他说。亲身的打工经历,工友的酸甜苦辣也为他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大厦是本地人的,轿车是有钱人的,加班加点的青春是卖给老板的,血汗换来的955元――250是的房东的,300是儿子上学的,150是菜市场里肉菜贩子的,烟贩和酒贩又抠掉我100元,另外100元我像粮食一样种在银行里,但一直没有发芽,剩下的55元是准备给,感冒和胃病两个乞丐的,幸好父母早已仙逝,不再需要钱花,要不然我就不孝了,但我还是很幸运――老婆暂时还是自己的。”
    所幸唐以洪的妻子李静一直默默支持他,每天晚上还给熬夜创作的他准备好夜宵,妻子的温柔体贴更加坚定了他的“文学梦想”。但谈到孩子,唐以洪会莫名的忧郁起来。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十几岁仍然由家乡的老父母带着,唐以洪夫妇各处奔波打工,“我们每周都会打电话回家,问问他们的学习、生活近况,但是孩子们总会问:爸爸,你跟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抱怨我们欠他们太多。”这时,眼前为打工者高唱赞歌的硬汉开始低头沉思,不愿言语了。在他心中,家里写不完的诗,也是他这样的打工者难得写好的诗。

       “感动奥康”评选组评论:
        看到春水,“洗去脆弱,洗去荣辱,让人生更加坚硬 ”。
        他评价楠溪江“留下一潭圣水,专门来清洗人类的灵魂”。
        他说,“风吹过,我的人生像纸一样皱起来”,他又说,“要皱,就要皱得从容一点”。
        他就是打工诗人唐以洪,一个身形略显瘦弱,而内心诗情澎湃的四川汉子。他当过代课老师,当过基层干部,在广州、深圳打过工,在奥康,他也曾做过生产普工,做过计划员,还负责过残鞋管理和售后服务,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变化。
        而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梦想。有关文学的一个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别人下班之后呼朋唤友、觥筹交错,而他却不顾劳累,秉烛夜书;为了这个梦想,他坚持不懈地向杂志投稿、向他人请教;为了这个梦想,不管生活是烦闷还是平淡,不管有没有人肯定他、鼓励他,他都淡然处之,依然用他的笔来描绘生活,依然用他的灵魂来领悟生活。
        因为梦想不熄,所以自强不止。
        自强是一种坚持,有坚持作筏,才能跃过人生之海中无数的艰难险阻;自强是一种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以自信立本,才能笑看那事业征途上的风霜雨雪;自强是一种希望,希望永存,我们因此充满激情和诗意。
        正如唐以洪在《脚步》中写的那样:
         我只想用青春的脚步,
         写一本厚实的书,
         多少年以后翻开,
         我会感到骄傲。

     
     


    上一页:40年寻亲没着落 仪陇大学生村官10天寻找圆七旬老人梦 下一页:仪陇:致富不忘家乡 修路又架桥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