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乡土摄影家唐嗣忠的摄影人生
    2011-01-15 23:17:54 508
  • 收藏
  • 管理

        本站讯(吴小菊)历年来,唐嗣忠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达2000余幅,其中有600多幅作品在省、市、全国报刊影赛获奖发表,许多作品赴澳门、香港、美国、等地展出。被中国、省、市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省新闻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2000年9月他的记实摄影作品《狗娃儿》在联合国卫生组织举办的《人口.环境.家庭.生活》摄影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今年,一组(4幅)以表现仪陇山水风光的摄影作品在“第十二届全国当代摄影艺术颁奖大会”上,荣获三等奖。

        他不是记者,但凡是仪陇有重大的活动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不是职业摄影家,但他的足迹遍布了仪陇山山水水;他不满足只拍街头即景,而是走近百姓生活,拍摄家乡风光;用镜头真实捕捉仪陇的历史变迁,用光与影描绘了仪陇的秀美风光,用心灵讴歌时代的发展。他就是仪陇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宣传股长唐嗣忠。

    缘于爱好,业余当专业来经营

     

        唐嗣忠,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1975年,在部队与宣传工作结缘以来,就喜欢上了摄影,转业后回到地方,摄影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从1984年正式投入摄影创作以来,多次自费进修学习摄影与美术。80年代,经济十分困难,每月微薄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开支,但他多次托熟人到信用社贷款,购买摄影器材和自费到北京(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摄影技术。

        30多年来,他的摄影器材是换了又换,从最初120元的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到如今的4万多元的尼康牌单反照相机。书房里至今还摆放着他曾经用过几款舍不得丢弃相机。为了将拍摄的图片转换成光碟或刻录成VCD,将家里的电脑换成了20几英寸大屏幕,刻录机也随着电脑一起更换。“花了10多万,就是几个铁铊铊摆在家里。”妻子杨琼珍常与他开玩笑。

        “我现在还没想过,通过摄影去创造什么价值。完全是因兴趣而拍,摄影让我真真接触了生活,这样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当记者问起他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时,唐嗣忠一脸平静。一个摄影爱好者,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光摄影器材就花了12万多元,足以见他摄影的毅力与决心。

    感悟人生,用镜头记录历史

        “照相机在外行眼里只是“咔嚓”按下快门单纯的记录,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让时光倒流的艺术。”在唐嗣忠办公室的电脑里至今还存放20多年前拍摄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中记录着仪陇风土人情、历史的变迁。

        2000年9月他的记实摄影作品《狗娃儿》,宣传农村人口计划优生优育,在联合国卫生组织举办的《人口.环境.家庭.生活》摄影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今年,一组(4幅)以表现仪陇山水风光的摄影作品,在“第十二届全国当代摄影艺术颁奖大会”上,荣获三等奖。

        “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通机相机能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还原被人们遗忘的美好事物的本来面目。作个有心人,将它带在身边随时抓拍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图片随时发在网络上供摄影爱好者分享。”一款精致尼康牌卡片机随时携在身边,唐嗣忠说它像一名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勇士。

        如何保持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和对镜头前这些人的同情和关注?“贴进生活,走进农村,因我是农民的儿子,关注农村变化自然多些……”每逢周末,或农忙时节,他就会带着自己的“大宝贝”尼康牌单反照相机到乡下“转悠”,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民风民俗、反映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等。

    让摄影之路走向更广阔空间

        “摄影也有瓶颈的时候,当别人对你的作品的关注度提高了,审美观会产生升级,若拍摄风格或主题定格于某个层面,没新意,就会觉得没有进步了。若没有完整的构思,没出现那种能令自己触动心灵的拍摄冲动,倒不如安静下来,细心去想想,或者看看别人的作品,或者听听音乐,或者看看电影,都有利于找到灵感。用快乐的心去对待摄影,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一年中有一两组作品能使自己喜欢的已足矣。”唐嗣忠说。

        已经不年轻的唐嗣忠并没有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停下脚步。多年从事摄影的他清楚地知道其中的苦与乐,但他却乐此不疲,相机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了他的挚爱。

        “我觉得摄影技术的提高是一个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不要幻想着一两天可以学好,要对摄影充满热忱,要多拍,多想,多看,多学,相信自己的感觉且坚持下去。我最希望退休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摄影上,可以自由背着个背包,拿着个相机,游遍祖国大江南北,用相机记录着我的每一个足迹。”这是唐嗣忠退休后最大的愿望。

     

    (本文来源: 仪陇报 记者/编辑:吴小菊)


    上一页:龙港台 下一页:没有了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