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南充40处文物冲刺第七批“国保”
    2011-08-12 16:47:30 387
  • 收藏
  • 管理

     蓬安县桐桷寨摩崖造像


        昨(13)日下午,一本本装帧精美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图册,从各县(市、区)陆续送到市文管所。15日,这些资料将被专程送往省文物局。“这次申报,南充共有40处文物组成‘军团’,向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发起冲刺。这不仅是60年来我市规模最大的,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市文管所负责人唐德兵说。

      文物申报资料超过50公斤

      今年5月,我市启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市文管所工作人员深入各地逐一盘点文物家底。“符合申报条件的,尽可能一处都不遗漏。”唐德兵告诉记者。

      9月29日至30日,全市第七批“国保”申报材料评审会议在市北湖宾馆召开。市“国保”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对各县(市、区)报送的申报资料进行了认真评审,申报“国保”的40处文物名单最终敲定。

      “按照‘国保’申报要求,每份资料要求对文物的现状、历史沿革、文物价值等,用图片、文字、测绘图等纸质媒体和光盘的形式,全面反映出来,申报资料一式5份,要求文本制作规范、美观,价值评定要抓住文物本体的特征,摄影图片要体现特点,印刷要精美。”唐德兵说,在资料评审会上,有5处文物的申报资料被退回“返工”。记者看到,每处文物的申报资料大都在五六十页。粗略估计,40处文物申报资料重量在50公斤以上。

      古建筑居多  阆中规模最大

      “申报的40处文物中,古建筑数量约有一半。”在唐德兵递给记者的全市申报第七批“国保”名单中记者看到,仅阆中市就申报了12处,其次是仪陇县(含朱德故居),有7处17个点,南部县也有6处。

      “第六批‘国保’申报时,要求古建筑必须是元代以前的,这次界定为明代以前。”唐德兵说,我市此次申报的古建筑几乎都是明代的。

      引人注目的申报名单中,记者看到有阆中古城。早在1986年,阆中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主要依托就是阆中古城。

      “将阆中古城单独申报为‘国保’,更有利于对传统建筑、传统街道布局等的保护。”阆中市文管所副所长刘富立说,这一举措,也是采纳了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到阆中考察后的建议。如果阆中古城申报“国保”成功,古城里的文物和重要古建筑,可按照其价值和规模划分等级进行保护。

      两处新发现文物“越级”申报

      此次“国保”申报明确规定,只要符合申报条件,都可以申报。”唐德兵介绍说。

      据记者了解,本次申报“国保”的40处文物中,只有27处是“省保”。我市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桐桷寨摩崖造像和营山千里渠,虽然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却得以“越级”申报。

      蓬安县桐桷寨摩崖造像位于山腰,造像区崖长17.3米,高7.5米。现有龛窟7个,总造像33尊。1号龛内的双观音立像,头戴花冠,面相方圆丰满,面带微笑,手持净瓶、杨枝,曳裙飘舞,肌肤细腻,容貌动人。专家根据造像的风格和内容,判定其开凿于唐代。并对这一新发现的文物价值不吝溢美之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冲刺第七批“国保”的营山千里渠,同样是“三普”新发现文物。它位于营山县南部,修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经10余年续建、配套,形成了300余条支渠、长600多公里的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络。工程之大,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

      截至9月30日,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经新发现文物4409处。


      “国保”数量彰显文化底蕴

      申报“国保”,既是为祖先留存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寻求更好的保护,也彰显了该地的文化底蕴。“较多数量的‘国保’,已经成为发展当地旅游不可或缺的支撑。”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谌业武说。

      2006年,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拥有“国保”11处,成为了全国县级城市拥有“国保”数量最多的县。

      “南充申报40处‘国保’,胜算有几?”对于这样的疑问,有关人士坦率地告诉记者:尚未可知。据悉,“国保”申报资料送呈省文物局后,将由专家组初审,再上报至国家文物局。“预计明年6月前,国务院将公布第七批‘国保’评审结果。”唐德兵告诉记者。 (记者  王玉贵)



    上一页:仪陇县仙女山游人如织 下一页:金鱼山公园:休闲又一好去处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